您所在的位置:首页>医院新闻
医院新闻
【科普文章】精神疾病的几个“误区”
2022-05-07 08:28:45   浏览次数:2,250

目前,大家对精神卫生及心理保健知识虽有所提升,但对精神疾病的认识和理解仍有偏颇。其中,有些误区甚至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从而加重病情。今天,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带您一起,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治不好

不少人误以为,“得了精神病就没救了,治不好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虽然相对于其他常见的疾病来说,精神疾病的诊治更加困难,治疗周期似乎更长,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大多数精神疾病都有办法治疗,而且总体的治疗效果和结局也是相对不错,预后较以前大大进步。

精神疾病≠心理问题

门诊上,经常有不少患者误以为,精神疾病只是心理问题,做做心理咨询、调整一下心态就能康复。其实精神疾病的种类很多,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式都是不同的。有些一般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调适能改善,但如果是精神疾病就必须要系统的治疗才能有良好的结局,这些疾病包括大家熟悉的抑郁症,还有精神分裂症等都需要系统的规范化治疗,当然心理调试对疾病缓解能起到积极帮助。

精神疾病≠受了刺激

来院就诊患者或家属中经常有人把精神疾病归结为受到某个事件的刺激,比如“和别人吵了一架就这样了”或者“大家总是欺负她”,实际上这是不科学的认识。其实,引发精神疾病有四个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神经发育异常和神经生化因素和生活事件影响,造成了该病“早晚都会发生”,外界事件只是起到一个促发作用。

精神疾病≠智障痴呆

不少人认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就是智障、痴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精神疾病的范畴很广阔,包括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失眠,更年期、产后情绪不佳、青少年期的心理问题等都是精神疾病治疗的范围,还有如人际关系问题、环境适应问题、过度节食或贪食苦恼、网络成瘾等。

精神疾病≠不良情绪

“很难过,很焦虑,很烦躁,我是不是有抑郁症?”很多人认为出现了抑郁情绪,就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其实不然,在生活中,抑郁是一种很常见的情感成分,是人之常情。人们遇到精神压力、生活挫折、痛苦的境遇或生老病死等情况,自然会产生情绪变化,尤其是抑郁情绪。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提醒您,精神疾病可防、可控、可治,当遇到不良情绪时,应该学着自己调控心理,转变态度,适当发泄自身情绪。必要的时候,可以到专业医疗机构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