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有些家庭可能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孩子入学(入园)困难。如何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怎么样才可以让孩子顺利离开家,足够的爱与陪伴,是分离发生的前提。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从母子完全共生的状态,开始分离,这是第一次出生,身体上的出生;初生的婴儿对于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开始探索,远离照顾者,慢慢爬着走着去认识这个世界;小婴儿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不光是身体需要充足的营养和照护,也需要心理的照护,比如,母亲(照料者)对婴儿每一次探索、每一步爬行的积极反应,都会让孩子在母亲(照料者)充满爱和赞许的目光里发现自己,确认自己是一个足够好的独立的存在;在玩躲猫猫游戏的时候,躲着的紧张刺激,和被找到之后的高度喜悦,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创造力以及对世界的掌控感。在诸如此类的各种游戏互动中,慢慢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母亲(照料者)的允许以及环境的安全和可掌控,逐渐实现心理的出生。
若是一切顺利,孩子能够离开母亲(照料者)离开家,开始群体生活则会顺理成章。比如,三岁送入幼儿园,虽然会难过,会哭,会舍不得爸爸妈妈,但是进去幼儿园也可以跟老师同学相处愉快,并且慢慢可以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这一次分离是以后的每一次分离的预演。
其次,分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促进性的环境。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照料者有比较多的焦虑,出于对孩子安全的各种担心限制了孩子的探索和游戏,那孩子便不能确认自己足够好,也会感受到环境的不安全和不可控,继而在集体生活中很容易出现适应不良,或者出现了小问题自己很难适应,比如无法很好的处理学习压力、与同学交往困难等等。这就像没有充足电的手机,运行多个软件之后,就很容易出现电量不足的情况。这时候孩子便会退回到感觉安全的地方-家里,想要继续充充电。如果家庭功能良好,父母能够理解孩子遇到困难,聆听这一部分的感受,及时回应这一部分的情绪,或者即使自己不知道怎么回应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通过调整家庭环境,陪伴孩子度过这样一段艰难的时光,那么孩子的分离也会重新回到应有的轨道。但是如果家庭互动本身存在困难,很难成为孩子不良情绪的容器,相反,因为不能容纳孩子情绪导致的家庭焦虑会让父母直接将焦虑付诸行动,用言语施压,甚至身体惩罚,去推动孩子尽快回到学校,这样不仅无法帮助孩子实现充电的需求,还会把家庭的焦虑传递到孩子身上,让原本小的困难与问题,滚雪球似的变得越来越大,结果是孩子更加害怕在学校的各种不适应,从而拒绝上学。
最后,孩子与家庭的分离,需要父母付出同样的勇气。
其实,有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家,而是父母也没有准备好跟孩子分离。比如因为担心孩子夜里着凉或者担心孩子会害怕而无法与孩子及时分床;因为担心孩子会“不务正业”而不允许孩子关闭自己房间的门;因担心孩子走弯路而不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处理事情;因担心孩子在外边受到伤害,一旦孩子表达在外边与同学发生矛盾,不是倾听而是立刻接回家里安慰保护等等。这些情况看上去是爱孩子,其实可能是在表达,“我舍不得你长大,我不认为你有足够的能力照顾自己。我希望能一直保护你,陪伴你。一旦你离开,我会空虚,会感受不到你爱我,也会感觉自己很没有价值”。所以,做一个和孩子一样勇敢的父母,去和孩子一起经历成长和分离,也是作为父母的一场必修课。
无法确认的爱与痛苦,让人在一起,不能完成应该有的分离。
一旦父母和孩子可以彼此确认自己在对方心里的爱,便可以生出安全感和力量,便会不再畏惧改变、不再畏惧困难、不再畏惧分离、不再畏惧成长!
日间诊疗科希望通过专业的帮助,陪伴大家一起经历这场充满爱而又注定渐行渐远的旅程,让分离不再孤单!